第393章 邓允衡,全国最年轻的副厅!_重回1980当媒人
笔趣阁 > 重回1980当媒人 > 第393章 邓允衡,全国最年轻的副厅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93章 邓允衡,全国最年轻的副厅!

  十几天的时间,一晃即过。

  春分过后,整个博白又开始为祭祖和铲山而忙碌起来。

  之前已经说过,根据这边的风俗,祭祖要么不祭,一旦祭了就得连祭三年,没有只祭一年的。

  那耶邓氏去年开始祭祖,那么只要不出现那种人力不能抗拒的事情发生,那今年和明年肯定也是要继续祭祖的。

  经过去年的祭祖仪式,整个那耶邓氏上至老人下至后生,基本都清楚大抵的流程了。

  再加上有邓允贵等一帮理事在,根本就不用邓世荣这个族头操心,大家就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。

  在祭祖之前,晋升为县太爷的二儿子比之前更忙了,自然没办法回来参加祭祖。

  于是,新婚燕尔的顾采薇,就只能一个人坐飞机回来。

  对于一個宗族来讲,族人们越重视祭祖,那么这个宗族的凝聚力就越强,现在那耶邓氏的凝聚力那是不用多说,可以说是自那耶邓氏始祖在此开基至今,就再也没有比现在凝聚力更强的时候。

  因此,到了祭祖的那一天,只要是在广西范围内工作的族人,有条件都会赶回来参加,除非是那种在事业单位工作,又实在是请不到假的族人,才会缺席祭祖仪式。

  除此之外,还有外嫁的阿姑大姐,也都纷纷赶回来参加祭祖。

  至于各地的宗亲就更加不用说了,来参加祭祖的人数比去年还要多。

  这也是宗族繁荣昌盛的有力见证。

  清明祭祖,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像两广这么重视的,比如说顾采薇的娘家,对于这方面就没有那么看重。

  看到大几千人聚集在一起,被震惊到的顾采薇小声的问站在旁边的张秀萍:“大嫂,这边祭祖都这么隆重的吗?”

  张秀萍笑着说道:“是挺隆重的,不过整个双旺乡,目前就我们那耶邓氏祭祖最隆重,其他姓氏听说今年也开始祭祖,但参加祭祖的人数肯定不能跟我们那耶邓氏比。”

  顾采薇问道:“这是为什么呢?是其他姓氏的人没有我们那耶邓氏多吗?”

  张秀萍道:“有这方面的原因,我们那耶邓氏在双旺乡人数是仅次于陈姓,不过现在陈姓的凝聚力不如我们邓姓,他们祭祖顶多就双旺乡的陈姓参加,其他乡镇的陈姓不一定会来。

  而我们那耶邓氏就不一样了,不仅博白县的宗亲会来,甚至其他县的宗亲也都赶过来参加,这人数自然就多了。”

  顾采薇眨了眨眼睛:“是不是我们那耶邓氏的经济条件比较好,所以其他地方的宗亲都愿意给面子过来参加祭祖?”

  张秀萍捂嘴笑道:“也可以这么说。”

  事情也是确实如此,如果不是那耶邓氏这边越来越富有,发展得越来越好,那各地的宗亲肯定不会那么积极的过来参加祭祖等各种宗族活动。

  也不能怪各地宗亲现实,如果那耶邓氏还是十年前的经济条件,那各地宗亲过来连简单的招待都困难,这种情况下如果各地宗亲还派这么多人过来,那不是给那耶邓氏增加负担吗?

  到了那个时候,于情于理各地宗亲都不会派这么多人过来,顶多就是派几个代表过来参加就算了。

  接下来的几天,浩浩荡荡的祭祖活动,让顾采薇是开了眼界,同时也让去年经历过的其他姓氏都羡慕不已。

  如今那耶邓氏的威势,在整个双旺乡确实是无人能比了。

  当然了,受那耶邓氏的影响,今年周旺陈氏、那青刘氏、白平蒋氏等姓氏,也都开始了祭祖。

  整个双旺乡,几乎每天都有数量不少的大卡车来回奔波,卡车上面都插着姓氏大旗,坐车的人时不时的敲锣打鼓,整个双旺乡都被清明祭祖的特殊氛围给笼罩着。

  祭完大众山后,又接着铲家山。

  上午,邓世荣带着儿女儿媳把老一辈的山铲了,下午便带着他们到对面的大窝肚,铲他的父母以及亡妻。

  铲父母的坟墓时,邓世荣照例对父母说道:“爸,妈,今年你们又多了一个孙媳妇了,她是允衡的老婆,名叫顾采薇,是一个跟大孙媳妇一样贤惠的人,以后你们要好好保佑她,也保佑咱们家越来越兴旺。”

  顾采薇也跪下来,说道:“爷爷奶奶,我是你们的二孙媳妇,以后我会努力做一个合格的邓家媳妇,希望你们在天有灵能够保佑我,让我为邓家早日开枝散叶,生一个大胖儿子。”

  其他人也都纷纷说上几句话。

  这也是邓世荣这几年带的头,每年铲山的时候,他都会带头讲上几句话,儿女儿媳们有样学样,也都习惯了在铲山的时候跟祖宗们讲几句。

  铲完父母,最后铲的是邓世荣的亡妻。

  在清理完坟墓周边的杂草,摆上祭品,上了香之后,邓世荣才说道:“老婆子,今年咱家允衡可以说是双喜临门了,他现在已经是福清县的县太爷了,还娶了个贤良淑德的老婆回来,我们这个二儿媳名叫顾采薇,你可要记住了哈!”

  顾采薇照例跪下道:“妈,我是您的二儿媳,很遗憾没能跟您见面,您的贤惠我已经听允衡说过了,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向您学习,相夫教子,做一名合格的邓家媳妇。”

  然后,邓允泰等人也一一跟母亲讲了几句话。

  他们的母亲,是非常善良的一个女性,自从嫁到他们邓家,就从来没跟任何人红过脸,也没打骂过子女,至今村里人提起九婶或九婆,那印象都非常好。

  祭拜完亡妻后,邓世荣叹了口气道:“也不知道你们大伯还有没有命在,这几十年来音讯全无,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,就算想给他立个衣冠墓都不好立。”

  邓允泰问道:“爸,当年大伯去参军,加入的是哪个阵营啊?”

  邓世荣道:“当然是我们现在的阵营。”

  邓允泰叹道:“那大伯大概率是没了的,要是加入对面阵营,那还有被裹挟到台湾回不来的可能,可既然加入的是我们这边的阵营,那解放后怎么可能会一点声讯都没有?”

  邓世荣点头道:“大概率是牺牲了,不过没有确切的消息,这衣冠墓就没办法立。”

  邓允华问道:“爸,当年大伯去参军后,就直接失去联系了吗?一封信都没寄回来过?”

  邓世荣道:“那时候我还小,不知道详细的情况,去参军的第一年你大伯好像还托人带过口信回来,具体的你爷爷也没跟我多说,也不准我多问,所以我对伱大伯的情况是一无所知。”

  邓允恒道:“这到底什么情况啊,不管有没有牺牲,都不至于一点音讯都没有啊?”

  邓世荣道:“村里当年也有去参军的人,在他们牺牲后都会有人专门到家来通知,可你大伯就是一点音讯都没有,到底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明白。”

  顾采薇接话道:“爸爸,你去武装部问过了吗?”

  邓世荣道:“问过了,但没有答案,我猜测你大伯当年应该是进入了隐秘战线工作,至于为什么至今都音讯全无,我也想不出合理的解释,或许是当年出了什么意外吧?”

  邓允泰道:“不管当年发生了什么事,大伯已经牺牲估计是改变不了的了,否则这么多年过去不可能一点音讯都没有。”

  邓世荣道:“算了,不提这事,等你大伯到了百岁之龄,我再为他立个衣冠墓吧!”

  ……

  铲完山之后,儿女儿媳们便纷纷离开了老家,而邓世荣则留在村里生活。

  如今,那耶邓氏新挖的河道两边,不仅已经把装饰用的巨石填上了,就连用来绿化的风景树垂柳也都已经种上,河水也正式往这条新河道流,已经用不上的原河段,也都填埋好了。

  能有这么快的速度,自然也有邓世荣的一番功劳,他去年可没少动用空间能力暗戳戳的往河道两边填巨石,加快了族人们填巨石的速度。

  至于银杏树暂时只移植了一部分,这个邓世荣打算分成几年慢慢移植,不着急。

  还有别墅群以及污水处理厂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,基本留在老家的劳力都参与进去,建设进度还是非常快的。

  而邓氏集团也开始快速发展,原有的康师傅方便面和八宝粥就不用多说了,集团还在邓世荣的指导下,成立了一家名叫农夫山泉的矿泉水公司,并派出团队到长白山那边寻找优质水源,准备着手建立农夫山泉的第一个水源基地。

  另外,王老吉凉茶的配方也在改良当中,还有康师傅冰红茶也在研发当中。

  再加上还要在南宁修建邓氏集团的总部,哪怕现在邓氏集团的收益非常不错,但拥有的现金也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开支。

  不说别的,单单是长白山的那个水源基地,想要搞起来就要投入至少几个亿乃至更多资金。

  当然了,这个可以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工程,倒也不用一次性投入这么多钱。

  但是,建设邓氏集团,那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投入。

  虽说这个集团总部,只是临时用一用,顶多过个十多年,等邓氏集团真正发展壮大了,就要更换新的总部,但这总部的建设也不能太马虎。

  毕竟要用十多年呢,该有的气势还是要有的。

  于是,资金不足的邓氏集团,就只能向银行贷款了。

  对此,银行是求之不得,因为像邓氏集团这么优质的企业,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,都是银行最好的合作对象,把钱贷给这样的企业,就两个字——放心!

  ……

  留在老家的邓世荣,也没有闲着,他整天骑着摩托车四处逛,今天去白平村,明天去汉和村,后天去那青村。

  总之,就是到处逛,每到一条村,都会购买该村的鸡鸭鹅以及鸡蛋鸭蛋鹅蛋之类的,甚至连各种新鲜的青菜他也买。

  这些鸡鸭鹅,全都要那种养了一年以上的,甚至养的时间越长他越喜欢。

  还有大鱼、黄鳝、田螺、黄牛、山羊、田鸡、各种新鲜水果甚至大米,他也要买。

  在接下来的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,邓世荣不仅仅在双旺各条村跑,还到龙潭、沙陂、松旺等邻近的乡镇跑,无一例外都是收购这些东西。

  邓世荣这么做,自然不是为了做生意,而是为了以后的食品安全着想。

  到了后世,最让国人心痛又无奈的,就是食品安全的问题,在市面上真的没几样食品是真正安全的,要么是农药残留,要么是蕴含各种激素,要么是有致癌物。

  总之,能让人放心吃的食品,是真的没几样。

  大人吃了或许影响还没有那么大,但小孩子吃了这些有问题的食品,然后各种问题就来了。

  对于这些,邓世荣肯定是管不了的,他能做的就是趁现在乡下食品都是无公害的时候,囤积够他们家一辈子吃的,到时别人他管不着,但自己家人还是能够吃上放心食品的。

  就在邓世荣在老家的乡镇来回奔波收购食品的时候,远在福建福清县的邓允衡,迎来了他这辈子最大的一次机遇。

  上面下达了文件,福清撤县,设市,即日起成为了县级(市),直接归省城管辖。

  这一次的变化,其他人的行政级别倒是没变,但作为福清县太爷的邓允衡,则借助这一次的天大机遇,跨越了处级这个原本还要再奋斗两三年的级别,直接入常了。

  一跃成为了全国最年轻的副厅。

  这样的变化,别说其他人没有想到,就连邓允衡自己,也是万万没有想到。

  无数人羡慕得眼睛都红了,别人拼死拼活都上不了一个台阶,结果邓允衡什么都没做,就直接躺赢了,登上了不知道多少人奋斗一生都上不了的台阶。

  如此巨大的机遇,谁看了能不眼红啊?

  不过这种事情,不管怎么羡慕怎么嫉妒都没用。

  人家赶上了这趟快车,那是人家的本事+运气,不管从事哪个行业,运气都是相当重要的。

  ……

  PS:感谢各位亲戚的打赏和月票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89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8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